2012年7月9日 星期一

【複習】流病篇

去年整理過,今年重新看過之後,

再一次增補一些東西...

反正醫師國考流病也不是很重要...

話說FC的流病寫的好少==


前言:此整理除了有盟哥的共筆之外,還有王雪&徐珮瑜老師的上課筆記。


一、Epidemiology 流行病學概述
1. 定義:研究人類身上的疾病之分佈與原因。
2. 分類:
    (1) 描述性流行病學(Descriptive Epidemiology)     :知道疾病的分佈(人、時、地)
    (2) 分析性流行病學(Analytic Epidemiology)        :探究背後的原因
    (3) 實驗性流行病學(Experimental Epidemiology)   :介入一種手段(intervne)


二、測量方法(描述性)
1. 盛行率(Prevalence)
    (1) 定義:P =全部得病之人/所有可能得病的人(at risk)
2. 發生率(Incidence)
    (1) 累積發生率(Cumulative Incidence)=新得病的人/所有可能得病的人(at risk)
    (2) 發生密度(Incidence Density)=新得病的人/(所有可能得病的人X時間)
3. 比較


4. 比例(ratio):兩個獨立事件的比值,例如男女性別比。
5. 比率(rate): 分子包含於分母的比值,例如 a/(a+b)。
6. 干擾因子:會影響研究的因子。例如研究抽菸與肺癌的關係時,不同品牌的菸就可能成為干擾因子。

三、各類誤差
1. 先導誤差(Lead time bias)
因為篩檢的關係,將發現病例的時間提早,使得存活時間增長,但實際上病人的病程病沒有改善,壽命也沒有增加。(以下圖為例)


如上圖,因為甲接受篩檢的關係,使得存活時間比乙長,但事實上兩人的病程並無差異。如果因此認為篩檢有效,就產生先導誤差
2. 長期誤差(Length bias)
長期誤差最容易出現在癌症篩檢活動中,因為癌細胞的生長速率不同,生長較慢的癌細胞具有較長的潛伏期,本身即有較好的預後,而非提早發現之故。
3.選樣誤差(Parient self-selection bias)
民眾同意或自願接受篩檢活動,通常是一群經過自我顯則、屬於高動機的族群。而這些族群對保健較為積極,比起一般人較可能採取健康行為,使他們罹病機率下降,而非篩檢之故。
4.Confounding bias:有其他的干擾因子所造成的研究誤差。
5.Recall bias:回憶性誤差,指案例無法正確回憶過去的事而產生誤差。

四、篩檢


1. 敏感度(Sensitivity)=有病而呈陽性反應者/有病的人= a / (a+b)
2. 特異性(Specificity)=沒病而呈陰性反應者/ 沒病的人= d / (c+d)
3. 假陽性率(偽陽性) =沒病而呈陽性反應者/沒病的人= c / (c+d) =1-特異性(spe)
4. 假陰性率(偽陰性) =有病而呈陰性反應者/有病的人= b / (a+b) =1-敏感度(sen)
5. 陽性預測值(PPV)  =陽性且有病的人/ 呈陽性反應者= a / (a+c)
6. 陰性預測值(NPV)  =陰性且無病的人/ 呈陰性反應者= d / (b+d)

7.針對某病使用多種篩檢工具以達到診斷出該病的目的(平行檢定),是為了提昇敏感度
8.針對某病使用二次篩檢以達到確診的目的(系列檢定),是為了提昇特異性

五、研究方法

A.世代研究法(Cohort Study)(分析性)

1. 前瞻性世代研究:從現在開始,持續追蹤某一特定研究族群之暴露,到未來看有沒有得病。
2. 回朔性世代研究:追蹤已經暴露一段時間的特定族群,到未來看有無得病。
3. 世代研究法是研究疾病從無到有的過程,適合求發生率(Incidence)
4. 本研究法適合稀有暴露的探討,較具實證醫學意義。
5. 計算:
   (1).有暴露組的發生率, 沒暴露組的發生率
   (2).相對危險性(Relative risk,RR)=

   (3).意義:有暴露組的發生率(危險程度)是沒暴露組的N倍,N>1表示有暴露比較危險,N=1表示無關,N<1表示有暴露反而比較不危險(健康)。


B.病例對照研究法(Case-control Study)(分析性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1. 病例對照研究法是由結果回來推論原因。根據個案的回想,來探討暴露因子。
2. 由於是根據個案的回想,所以易有recall bias,且較無實證醫學意義。
3. 計算:
   (1).勝算(Odds)=有暴露/沒暴露
   (2).病例組勝算=a/b,對照組勝算=c/d,勝算比(Odds Ratio,OR)= 
   (3).意義:比較病例組和對照組對於某一暴露因子比。OR=1表示暴露因子不影響病例組和對照組,OR>1表示有暴露因子就有病的機率比較大(該暴露為危險因子),OR<1則表示有該暴露反而有病機率比較低(該暴露為保護因子)。

C.橫斷研究法(Cross-Section Study)(分析性)

1. 為某一特定時間點之研究,所以無法探討因果關係。
2. 用來計算盛行率(Precalence)。
3. 世代研究法與病例對照研究法接為縱貫研究法。

D.介入性研究法(Interventional Study)(實驗性)

1. 可依研究單位分為臨床試驗法社區試驗法
2. 臨床試驗的實驗設計中,最好要雙盲(double blind)、隨機分組(random)
3. 單盲是為了去除霍桑效應(Hawthorne Effect)→指實驗組知道自己是實驗組而表現異常。
4. 臨床試驗的對照組應給予安慰劑而非什麼都不給。

E.其他

生態研究法(Ecologic Study):研究大族群、大團體、大範圍。(例如研究整個台灣地區)


六、疾病自然史與三段五級的預防


其他:

標準化死亡率(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,SMR):
1. 探討某職業的死亡率 SMR=O/E(某職業的人/一般人),SMR<1則表示可能有健康工人效應。
2. 比較兩族群的死亡率 SMR=小族群死亡水準/大族群死亡水準=小族群總死亡人數/(Σ小族群年齡分層人數×對應的大族群年齡分層死亡率)
參考97年第一次醫師國考題第86題,


健康工人效應(Healthy worker effect):
1.該職業中,適合該職業的人才留下來,表示本身對該職業可能有的暴露抗性較佳。
2.造成此效應的原因,可能是因為研究樣本選錯,或是因為雇主本來就會選擇比較優秀的員工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【教學】親愛的,我把框框變大了!

前言 在即將上路的新病歷系統下, 閱讀的介面被受限在小小的框架中 在資訊系統進一步改善介面之前, 身為讀者的我們有沒有辦法自行調整呢?